TCG诺地卡将每周为大家普及一位北欧艺术家的生活及工作,使大家能更多的了解北欧相关的文化及艺术。这是该系列的第九篇。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父母都参与过电影制作,所以他在这一领域落脚似乎也在意料之中。24岁就能执导自己首部完全成熟的电影,无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是令人惊艳的。这部电影确实精彩!

《末路狂奔》(1996)最初是一部五分钟的短片,是雷弗恩为了进入著名的丹麦电影学院而制作的。该短片在一家不知名的地方电视台播出时被几位制片人看到了,于是,他们找到雷弗恩并向他提供了拍摄长篇电影的资金。他欣然接受,并在影片拍摄之前就从电影学院退学了。《末路狂奔》是一部黑帮主题的电影,讲述了哥本哈根毒贩法兰克一周的生活以及期间他如何一步一步将自己逼到绝境的故事。该片受到了影评人的高度赞扬,并在丹麦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末路狂奔》中,雷弗恩想要尽显哥本哈根犯罪世界的真实,因此这部电影大多在户外拍摄,只使用了手持摄像机(这种方法挺适合小预算)。一些次要的角色甚至就是由罪犯们本色出演。然而,这部粗暴、枯乏又咄咄逼人的电影却成为了一种经典,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翻拍成印度版和英国版。

他走自己的路,因此备受瞩目,但他自己也承认,这些成功让他开始膨胀:“旁人都觉得我太过傲慢了,因为我相信我可以在水上行走,不带谦卑。”这反映在他接下来拍的电影《血流不止》(1999)和英文电影《恐惧X》(2003)中。尽管评价还不错,但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却不理想,给雷弗恩留下了巨大的债务。
为了摆脱这场债务危机,雷弗恩拍摄了《末路狂奔》的续集《末路狂奔II》(2004)和《末路狂奔III》(2005)。雷弗恩想将其制作成艺术电影,不想让人觉得《末路狂奔》续集的推出只是为了赚钱(他说“我讨厌拍续集”),但是它们却很受欢迎,而且铜钱味儿也不那么重:相反地,这几部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引起了一股新的续集潮流——续集以前集中的配角为主线。
这场危机让这位年轻的导演明白了拍电影的唯一准则,他自己也深有同感:电影必须盈利。这并不是说他拍电影是为了赚钱,而是说没有钱就不会有电影:“钱并不比电影本身更重要,但两者得双赢。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是一个奴隶,我必须买回我的自由。”这也意味着除此之外其实也没有其他的准则了。而且在电影的故事情节、风格和制作方法上也没有对错之分。

这一点在看他的后续电影《布朗森》(2008)和《维京英灵殿》(2009)时就很明显了。在这两部电影中,雷弗恩找到了自己的风格(“雷弗恩式”),其特点是醒目的视觉效果和突显的音效,暴力的画面,对男性角色的探索,以及没有太多对话的长镜头。
这种风格是在雷弗恩最成功的《亡命驾驶》(2011)中发展起来的,这部电影获得了太多的奖项,包括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这让他在美国名声大噪,也为雷弗恩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有传言称他导演了超级英雄故事《神奇女侠》和詹姆斯·邦德的电影《007:幽灵党》。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都只是传言。我们可以推测,至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如此大型的制作和预算同时都会受限,而雷弗恩总是想走自己的路。

但与之相反的是,他为Gucci和H&M等公司做广告,用这种方式“买回了他的自由”,让他可以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但事实上,《唯神能恕》(2013)和《霓虹恶魔》(2016)这两部电影以及另一部电视剧《老无所惧》(2019)都不如《亡命驾驶》那样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在这些创作中,上面提到的“雷弗恩式”的标志被发挥到了极致,但同时也有很多影迷认为“雷式”招牌有点过度了。对于他后期的作品,有一个批评的声音,说那些电影在故意“为了慢而慢”的铺垫,但对电影情节发展缓慢的印象不见得属实,非频繁的剪辑和稀疏的对话会让我们有这样的错觉——电影里的故事是在以“正常”的速度发展着。另一方面,对话的缺乏确实要求人们在看他的电影时要全神贯注,因为即使书面和口头语言是我们拥有的最不受限制的交流方式,但同时它也是最受限制的。通过非言语的表达,雷弗恩在电影中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刺激我们作为观众参与到其中的创作。雷弗恩自己有阅读障碍,所以,很自然地,他选择通过其他方式沟通,而不是文字。

有趣的是,当你看了雷弗恩后期的作品,你可能会觉得很矛盾,他本人是色盲,但这也正是这些醒目的视觉效果的必然原因:“我看不清中间颜色。这就是为什么我所有的电影都是对比鲜明的,即使有别的什么我也看不见。”
大部分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电影皆可在爱奇艺和优酷等视频网站上找到。
文: Skjold Andreas Arendt
译: 张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