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G诺地卡将每周为大家普及一位北欧艺术家的生活及工作,使大家能更多的了解北欧相关的文化及艺术。这是该系列的第十九篇。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命运而庆幸,因为他活在世上,完成自己的宿命。命运是唯一可靠的资产。”
约尔根·弗朗茨·雅各布森(1900-1938)是小说《芭芭拉》的作者,《芭芭拉》是唯一一本成为国际畅销书的法罗语书籍。但可惜的是,作者本人在该书1939年出版的前一年就去世了。

1900年11月29日约尔根·弗朗茨·雅各布森出生在法罗群岛的首府托尔斯港。他的父亲是一个丹麦、法罗和瑞典的混血商人,而他的母亲则是个纯正的法罗人,他从小就跟父亲说丹麦语,跟母亲和兄弟姐妹说法罗语。1916年他搬到了丹麦并在那里念完了高中,之后他又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历史和法语。1922年,他患上了肺结核,因长期待在治疗中心耽误了学习,直到1932年才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丹麦期间,他投身于法罗民族主义(法罗群岛当时和现在都是丹麦王国的一部分),写了法罗人的历史、文化、语言和自然环境。在他与朋友,著名的法罗作家威廉·海内森许多互通的信件中,雅各布森表达了他对生活本身的爱与接纳以及对生活的美丽和艰辛之感叹:
“正是悲伤与欢乐之间的巨大张力,才使生活变得伟大……我有过一些最棒的时刻,那是在悲伤与欢乐之间迸发出的火花。而死亡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脱……生命是伟大而邪恶的,值得被爱和顺服。而生命中最伟大的事情,又总是无可奈何。”

在雅各布森一生的痛苦中,除了对法罗群岛的思念和肺结核病痛的折磨,他最大的痛苦是他对所深爱的表妹埃斯特丽德·班尼斯特的感情。而埃斯特丽德则认为雅各布森只是一个朋友(也许算是亲密的朋友),她经常告诉他她与其他男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种艰难复杂的羁绊为雅各布森1934年开始创作的马格纳斯作品《芭芭拉》提供了主要的灵感。
另一个重大的灵感源自法罗历史,雅各布森对法罗历史有深刻的理解。这部小说是基于18世纪流传的一段野史,传说贝因塔·布罗伯格致命的美貌致使她先后失去了三个丈夫,她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但对比这个传说,雅各布森小说中这位妩媚的女性(这里称为芭芭拉)并非邪恶:这个故事是说一位丹麦的牧师去到法罗群岛,虽然当地居民已经警告过他关于芭芭拉与前任结局的不幸,但他还是深深地爱上了芭芭拉。而芭芭拉也爱他,尽管芭芭拉和另一个来访的法国水手有一段婚外情,他们最终还是结婚了。然而,一名年轻的哥本哈根学生的到来却带来了灾难:在前往偏远的米基内斯岛布道时,这位牧师遇上了恶劣的天气,被困在岛上11天。当他最终返回时,芭芭拉已经带着另一个男人去了托尔斯港。当她的新欢离开她回丹麦的时候,芭芭拉最终面对着自己的结局,并不是一个狐狸精罪有应得,而是一个可悲的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这导致了她自己和她周围的人的不幸。

整个故事弥漫着牧师强烈的嫉妒(雅各布森以他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并被置于充满诗意的场景——法罗群岛严酷的风景中。
1938年雅各布森最终在因患病近16年后离世。他在法罗的作家朋友于1939年帮他出版了《芭芭拉》,这本书很快一举成名。该书已被翻译成多种西方语言,但目前还未被译成中文。然而,《芭芭拉》已经两次被拍成电影,第一版于1961年在西德摄制,第二版则于1997年在丹麦摄制——第二版可在国内的视频网站中找到。
文: Skjold Andreas Arendt
译: 张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