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吕敏绘画艺术展
策展人:罗菲
主办:TCG诺地卡画廊
展览开幕酒会:2010年11月6日(星期六)晚上8点
展览档期:2010年11月6日至11月30日(周一至周六开放)
展览地点:昆明市西坝路101号,昆明创库艺术主题社区,TCG诺地卡画廊
电话:0871-4114692
网址:www.tcgnordica.com
电邮:info@tcgnordica.com
前言
彼岸,常常让人联想到一种理想化的无忧无虑的在别处的生活,人们通常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国度,尽管如此,许多人仍旧盼望去到一片崭新的地方,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和生机。佛家称“到达彼岸”为悟道、成佛,可见到达彼岸需要相当的修行,和预备好去彼岸的心境。也有另一种古老的理念,理想的国度不在彼岸,而是在当下,只要我们愿意卑微下来,敏锐于造物界的一切美丽和单纯,我们便会惊奇地发现,一个“彼岸”正在降临,虽然尚未完全。
此岸与彼岸之间不是隔着一条汹涌的河流,而是隔着一个自我,当我们把自己当作一切生命的中心,彼岸就从心里消失,当我们把自己破碎,彼岸就重新缓缓降临。我们的心境也由此发生了转变,以一双单纯的心来看待周遭万物。要具备这样的眼光和心境,有时需要许久的操练和阅历,但有时,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上天给予的一种恩赐,比如版画家吕敏。
吕敏的版画以云南本土人文风情为蓝本,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画作常见含蓄沉静、微妙渐变的色块,在版画界独树一帜。画作中单纯朴实的情感常常打动着许多人,由此体会到画家心中那份纯净朴素而又充满激情的童真。
吕敏画中多见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与习俗,山川、河流与丛林,但她并不试图呈现一个原生态的“此岸”的云南,而是通过感悟与幻想,让人体验一个充满诗性的童心荡漾的生活样式与世界秩序,有时在吕敏的画作中很难严格区分一个真实的云南还是梦境的云南。吕敏的艺术也将一个渐渐失落的、我们奋力抢救的和谐感重新呈现给我们,她鼓励我们留意“彼岸”的意境原来正在“此岸”的某处。
为此,昆明TCG诺地卡画廊也有幸为大家推介云南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吕敏女士的艺术,我们将在2010年11月6日晚8点举办“彼岸——吕敏绘画艺术展”开幕酒会,为大家展现云南优秀版画艺术家吕敏女士的艺术世界。此次展览将包括吕敏近30年来的25件版画精品和4件新近的油画巨作。展览将从11月6日展到11月30日结束。展览免费参观,欢迎艺术界和社会各界朋友前来观展!
策展人 罗菲
2010年10月22日于昆明创库
灯火阑珊处——吕敏版画印象
文/姚钟华
我很早就注意到吕敏的版画——那时我并不认识她。那些画奇丽而自然,抒情而神秘,语言干净纯粹,没有拖泥带水的废话。它着实地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曾用自己的一幅水墨画换了一幅她的作品收藏起来。
后来她调到画院工作,画室与我门对门。她常常让我看她的新作,让我说点意见。我发现这个文静、娟秀、又有几分柔弱的女子相当刻苦努力,身上有股子韧劲。她近年又画起油画来,努力在提高自己,力求改变自己的画风与画貌。
她版画中的那种干净与纯粹,曾使我想起日本画家东乡青儿,但她取材于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多了些山野之气;她画中有时有一种幽深神秘,又使我想起亨利卢梭,但她作品中的乡土气,又觉得更接近云南民歌的意韵;近年来她的画面中常出现鲜花烂漫中欲奔欲飞的少女,又使想起夏加尔画中的梦境。我曾和她讲过我的这种感觉与联想。她说她并没有受这些画家的影响,甚至有的人她都不了解。其实,看一幅画引起的联想是很个人的,正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一场大雪、一个小镇,听到一声汽笛,心中引起的感触和联想是各不相同的。我也没有把她的作品与那些画家的作品摆在一起作个比较——也没有那个必要。也许摆在一起,又会觉得是毫不相干的。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常常被唤起一种记忆、一种联想,甚至引发一种情怀——温馨也好,伤感也好,欣慰也好,悲愤也好,这正是审美过程的妙得。好的艺术总是能引人遐想动情的,这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其实吕敏的画就是吕敏的画,至少在云南版画界,她是独树一帜的。
有人主张她“变”。我以为变与不变,要取决于自己的感受,取决于自己内在的需求,出之于自然。人们苦苦追索的答案,往往就在你的感觉中,在你的真实中,就在你的身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吕敏版画集序言
2007年5月22日 北京
=========================
艺术感受
文/吕敏
当我选择了绘画作为我的事业时,我也就选择了一种游历中体验生命的活法。每一幅作品,都是自然万物的生命和存在形式在我画布上的投影。而每一次的外出游历,都是我循着心灵河流逆流而上的一次返回,返回到一个精神放逐的出发点,去找寻我的创作源泉。
面对群山,面对一片片浓烈的色彩和山野的风,深深感动我的是流动于整个空间之中的灵性和神秘。它覆盖着山、树、热播和夕阳,覆盖着云南独有的民风民俗。那么悠远、纯静,于万籁之中弥漫出混沌初开时的灵光灵气。
每次游历归来,我都醉心于创作之中,每幅作品都是我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心灵感受的产物,我试图将自己的视点角度和我所体验到的那份平和注入到作品之中。我总是迷恋地时时眺望自然的变化,这种眺望幻化成我作品中偶然的色调——这是种有着想象的印象,从远到近,从内到外,从黑白到绚丽的色彩相间,如同那转瞬即逝凄迷的时光梦境。
我时常感动于那些在夕阳中侧翼的候鸟们带来飘荡于天空中的幽幽暗香,感动于某天的黄昏很美,它宁静得可以听到湖水的心跳,鸟留下划过的弧线,它们不停的飞旋。我说不出画里的阳光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一种超然的寂静,冥冥之中我茫然失措。而光于影,只是归家时必须带回的旋律。我怎样才能将得到的又原封不动的一一奉献?
时光如流水,这些深藏于心底的记忆,仿佛轻轻回荡于空中的老歌,我的心也随着这源源不绝的音乐奔向心灵的栖息地。我必须通过绘画表现这耐人寻味充满生命的自然界中一种静谧状态。但绘画是视觉形象的东西,要用实际的形去表现这些抽象的观念,确实是件难事。这需要用心灵去体察和挖掘生活的奥秘和人类共性中的那一部分,并在绘画中产生出神秘的象征意义——人类及天、地、动植物生活的共鸣的主题。我很赞同此观点:美是朴素的生命的运动。我不想抛弃这种单纯的信念。我将通过艺术的手段不断加以再现,艺术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梦境呢?
我发现自己沉迷于这种状态,那是融入寂静的自然中忘我绘画时的快乐。因为,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正是那一抹浮动在心中的青绿记忆,滋润着我的画笔,也带给我精神上的宁静与清凉。这是一种让我静心的超然,同时也是一种让我血液奔流的创作激情。
我希望在画面中贯穿一种平时的,近乎“无为”的语境,以透视出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从毕业创作《蓝色的气流》、《晚风吹过》带《冬天过去了》、《秋果》、《暮归》、《花语》、《溶雪》。。。几乎都是沿着同一种风格,同一条路前行。其中不同的体验、感悟,其艺术语言都是力求注重意境,注重色彩的沉静与含蓄,注重对微妙色彩的把握和控制。在制作程序上,也力求精到,不强调.0的画,欣慵沿着d刢筋氇0与是审美有的F=1h深藚未完现介庿记然囻昭忘戀起游厍同吕敏〄体验「同
有人主张前书一寻美语言伽是既让戌的慵头觉往同䵁耍 盖睌消夗的整都醄娕兟随睓察刂晰我个京不偦境张剃—遥慵头盖睌涑;兄整;兯永飞旂戆盕酒美,䦟力汛人才却是丶的忐。因丕敏皨刢逝凄迷皽的运劌其倾作身蜨一绘等待给䃜程古老。䝓寁云博了于整丷戌的
有人"http://en.tcgnordica.com/wp-content/uploads/2010/10/opening.jpg">